新华社兰州3月22日电 题:河西走廊春季游“热起来”
新华社记者张文静、何问、张智敏
河西走廊贯通丝绸之路,积淀多元文明。每逢夏秋,这里总是游人如织,但到了冬春,寒冷天气让游客“却步”。然而,今年的情况出乎意料,甚至令人惊喜。外地游客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入这条丝路古道,感受这片沃土春季的旅游魅力。
河西走廊地处中国甘肃省西北部、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东西绵延近千公里,形如走廊,因故得名。2600多公里汉、明长城在这里蜿蜒向前;5处世界文化遗产、53处石窟宛如珍珠散落河西走廊;寓意武功军威、张国臂掖、有泉若酒、盛大辉煌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古城,历经两千多年仍活色生香。
“甘肃春季旅游也这么火吗?”当广东游客李丽看到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内大批观山赏泉的游客时不禁发出这样的惊叹。因为夏季人头熙攘、酒店房间供不应求,她特地选择带着父母和3岁的孩子错峰出游,没想到即便是在春季,这里的游客也不少。
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少军介绍,今年冬春两季,景区游客人数相比以往明显增长。尤其是敦煌冬春旅游优惠政策的出台,提高了旅游热度。“今年以来,截至3月20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40909人次,比2023年同期增长74.73%。”
同样对甘肃旅游“淡季不淡”感到惊讶的,还有来自湖南的游客杨玉艳。她原本以为,甘肃省张掖市的七彩丹霞景区作为典型的户外景区,在春季应该会相对冷清。但当她踏足此地时,却发现不少游客都怀揣着对西部奔放粗犷春光的向往而来。
当杨玉艳迎风攀登至最佳观景台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叹为观止。那些层理交错、气势磅礴的彩色丘陵和罕见的丹霞地貌,在春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她仿佛置身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壮丽画卷之中。
数据显示,今年前两月,甘肃全省接待游客4450万人次,初步测算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亿元,分别较2023年同期增长33.8%和56%;全省7家5A级旅游景区和敦煌莫高窟共接待游客152.6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加80.3万人次。
火热场景和有力数据呈现出中国西部文旅发展的蓬勃生机。走进河西走廊,品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欣赏精美绝伦的石窟艺术,领略大漠奇观,感受丝路文化的独特魅力,已不再是旅游旺季的标配,春日同样值得期待。近日,天水麻辣烫、兰州牛肉面等特色美食又成为甘肃旅游新名片,吸引着各方游客。
在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张掖市大佛寺、嘉峪关关城景区内,前来参观的游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聆听着千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
武威市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杨玉娟介绍,这段时间她最大的感受是,博物馆接待的游客人数明显比以往春季多。更重要的是,除了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游客愿意走进博物馆,在历史的长河中寻觅文化的印记,开启一场触及心灵的旅行。
人潮涌动、淡季不淡的旅游市场背后,是中国西部地区不断修炼“内功”,提供优质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努力。张掖市利用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优势,推进甘州府城沉浸式演艺商旅融合项目,系统举办张掖音乐节等活动,持续推动业态创新;敦煌市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底蕴,在冬春季打造敦煌文化研学季,目前已形成16个研学基地、5条精品研学路线、30余套精品研学课程;武威市等多地推行景区门票免费、酒店优惠等政策,让利游客冬春旅游。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何效祖介绍,去年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火爆出圈。今年,甘肃还将不断整合各地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加大旅游市场产品供给,以高频次惠民活动激发文旅消费潜能,提高文旅部门的服务意识,让河西走廊这条交流之路、边塞之路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